犯罪现象多发微信获“危信”之称
发布时间: 2013-05-20 浏览次数: 154

 ★微信软件运营商应从道义上尽到提醒责任 ★司法机关应大力加强对微信犯罪打击力度

    “超过3亿人使用的手机应用”——这是腾讯公司为微信所提出的口号。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全面来临,微信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

    然而,微信在走红的同时却引发了很多的问题。围绕微信所出现的形形色色的犯罪现象和犯罪行为,已经给广大微信用户造成了不小的风险。

    “摇一摇”摇出了强奸案

    摇一摇,是微信特有的交友功能,晃动手机就能认识新朋友,听上去吸引人,却并不安全。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查获了两起“摇一摇”引发的强奸案。

    在两起案件中,被害人都是与通过微信搜索功能认识、仅聊天过数次的嫌疑人见面。见面前,被害人均不知道对方的姓名,而只知道微信昵称,因为看电影、倾诉心事等理由就与对方见面。见面后,被害人作为独身赴约的女子,也缺乏警惕性。

    在王某强奸案中,被害人就是因为心情不好,加上王某多次要求见面,就答应与对方一起吃饭喝酒,之后还开了宾馆房间想要休息。

    尽管王某说“自己受过高等教育”,被害人看他也“不像坏人”,才同意在一个宾馆内休息,但结果却是被害人被王某在宾馆房间内性侵。

    被害人事后也坦白,因为喝多了,案发时身上没有力气,意识也很迟钝,很难反抗。

    而在聂某、谢某强奸案中,聂某本来只是因为买多了一张电影票,就临时起意找微信上认识的被害人看电影,同行的还有聂某的女性同事。

    几人看电影相安无事,然而在送完聂某的女同事之后,送被害人回家的路上,聂某却因为看兰兰穿着性感,而临时起意将她强奸。聂某还招呼谢某一起,两人共同强奸被害人。

    “见面后,被害人作为独身赴约的女子,也缺乏警惕性。”办案检察官说,“女性通过微信独自与陌生人饮酒、乘坐陌生人的车都是比较危险的行为。”

    微信“高富帅”频频现身

    除了“摇一摇”之外,办案检察官发现,微信上面还存在不少男子伪造身份实施诈骗的现象。

    刑满释放人员苗某在北京没有固定的职业,通过微信认识了女子刘某,便自称是一名富二代,要求刘某做他的情人,并许诺刘某可以满足其物质需要。

    刘某对此深信不疑,几天后二人就在刘某的住所同居,其间二人还自愿发生了性关系。后来刘某提出让苗某带其去商场购物,苗某便趁刘某洗澡之际,窃取了刘某的iphone5手机一部以及600余元的现金,之后苗某就失去了踪影。

    事后,苗某供认,之所以和刘某聊天,就是觉得刘某微信头像漂亮,便谎称为富二代,希望能和刘某发生一夜情,后来刘某提出购物的要求,本来就没钱的苗某担心事情败露就实施了盗窃行为。

    还有一名犯罪嫌疑人陈某通过微信“摇一摇”,结识了在北京工作的陈女士。随后,陈某通过伪造的身份证、工作证编造自己是北京某名牌大学研究生,现于某国际银行工作,并以此获取陈女士信任。

    陈某在与陈女士联系过程中得知陈女士想要去伦敦观看奥运会的想法,并由此产生了骗意。陈某宣称自己的朋友认识开旅行社的人,可以帮忙办理签证,并有同学在奥组委工作。陈女士轻信了陈某虚构的假身份,认为陈某有能力帮她办去伦敦的签证,便同意了。

    陈某声称,需要陈女士交付办理签证的定金2200元以及往返伦敦的机票钱10500元,共计12700元。陈女士使用ATM机将钱分两次转账到陈某的账户。转账后不久,陈女士便打电话向陈某询问办理签证的进展,但此时陈某却告知陈女士因为陈某自己的钱被同学拿走了,所以现在没办法出国,故把已经办下来的陈女士的签证一并取消了,但承诺陈女士会把她的钱如数退还。然而,在陈女士想要再次联系陈某时,却发现陈某早已没了踪影。

    “对于广大女性而言,通过微信交友时务必谨慎,不要轻易和陌生人外出见面。同时,微信交友时,年轻人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使自身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益受到不必要的损害。”办案检察官告诉记者。

    如何避免微信成为“危信”

    由于围绕着微信的各类犯罪现象不断发生,微信也一时有了“危信”之称。

    办案检察官分析认为,微信作为新型的线上交友工具,比起网络交友,具有更“高效”的特点。在以往的网络交友中,交友双方一般会因为地理位置差异等原因而更具距离感。而微信则使得两个陌生人直接用手机这一比电脑更具私密性的通讯工具直接联络,“查找附近用户”等以地理位置锁定其他用户的功能更是令两人在空间上缩短了距离。

    “这样的工具乍看方便,但过于‘方便’的后果则是人们会对微信另一端与自己对话的用户警惕性降低,产生出与相识时间、了解程度不符的熟悉感甚至亲密感。”办案检察官建议,微信等类似交友软件的运营商,应在软件适当位置中加入警示广大用户的提醒信息,提醒用户慎重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以及不要轻易与网友见面等。

    面对关于微信上犯罪现象蔓延的诸多指责,腾讯回应称,“微信作为一款通讯产品,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作案的工具,对此,我们表示十分遗憾,但这就类似坏人买菜刀作恶一样,不同的人用微信会有不同的效果”。回应其他内容还包括:尽管利用微信犯罪的事件屡见不鲜,但同样也有许多微信的正面应用案例。此外,对于涉黄账号,微信在产品设计中进行了一些提醒和举报功能,如有色情类头像、色情文字打招呼、招嫖等方面的投诉,用户可通过微信中的举报功能向客服进行投诉,待客服核实后即会对被举报账号进行使用限制。

    工信部网站上近日发布了《试办新型电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许多互联网业内人士都认为,工信部将加强对新型电信业务的管理,包括微信、微博等都将纳入其管理范畴。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阿拉木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微信是互联网时代的新沟通方式,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发展,类似这样的应用已经是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像所有互联网新应用一样,带来多种便捷的同时也必然暗藏不少风险,这都很正常,需要加强防范意识、总结经验、避免损害,没必要谈虎色变、因噎废食。(《法制日报》记者杜晓 通讯员李子舟)

办公电话: 88120113(瑶湖校区) | 88506059(青山湖校区)   报警电话: 88120110(瑶湖校区) | 88506110(青山湖校区)    处长信箱: email: jxsdbwc@sina.cn
校内链接:| 江西师范大学 | 师大人事处 | 师大学生处 | 师大校团委 |
校外链接:| 公安部 | 安全文化网 | 南昌大学保卫处 | 四川大学保卫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