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枫桥经验”,上点年纪的人大多耳熟能详!50年前,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的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的好方式,毛泽东主席闻讯,欣然命笔:“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
从此,“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这一经验,传遍了大江南北。半个世纪过去了,记者日前在枫桥采访时发现:在人民群众实践推动下,“枫桥经验”历久弥新,仍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发扬老传统,讲事说理,群众最服气
“我一定要起诉,法院得替我做主!”男子方某怒气冲冲。一上班,诸暨市人民法院立案大厅便民中心值班法官余欢君就接待了这位村民。
“先坐下,有事慢慢说。”余欢君热情地给对方倒了杯水。
“这是我的诉状,电信在村里架设光缆,光缆直接就压在我家的电线上面,多危险呀!我提意见没人听。今天我来就是要告电信公司,要求他们线路整改。”
“大叔,别急。我们先帮你协调处理一下如何?”余欢君和他商量。
方某办理了诉前登记手续,离开了法院。
第二天,余欢君前往诸暨电信公司协商如何解决方某反映的问题。电信公司最终同意将线路进行整改,一场纠纷于诉前得到化解。
“老百姓谁不希望生活安定?邻里纠纷,打鸡撵狗,意气头上闹得凶,事后想想多大个事嘛。最好还是‘讲理不动武’。” 谈起“枫桥经验”,枫桥镇76岁的楼炳水老人颇有感慨。
的确,枫桥经验从源头看,强调的是“讲事说理”。现在的枫桥法庭,设立了诉讼便民中心,任何矛盾纠纷到法院,先经过诉讼便民中心纠纷劝导站、诉讼引导站、法律指导站和信访疏导站的四重“过滤”,实现诉前化解。即使不能及时化解,诉讼便民中心也引导当事人依法文明诉讼,防止矛盾升级。
“多年来,枫桥法庭的案件调解率都达75%以上;我们的‘老杨工作室’调解了近20年,靠着一遍遍耐心说理,调解100%成功。”枫桥法庭庭长寿文光很自豪。
“生活中矛盾纠纷难以避免,关键要调处得法。‘枫桥经验’根子上就是走群众路线,矛盾交群众解决。调解虽费些功夫,却是老百姓最服气、最有效的办法。”枫桥镇委副书记陈勇这样解释。
拓展新思路,立体防控,群众更舒心
跟着陈勇走街串巷,枫桥已今非昔比:到处厂房林立,触目皆是店铺。陈勇介绍:枫桥如今面临的社会环境已大不相同,过去的矛盾无非是东家狗撵了西家的鸡,张家的稻子被踩坏了。而今,外来务工人员增多,劳务纠纷、土地纠纷、财产纠纷等新矛盾不断涌现。新情况,也对化解矛盾提出了新的要求。枫桥与时俱进,采取了许多现代化的解决手段。
“求助,求助!”
“什么事,你说?”
“我这里有一起离婚后财产纠纷在处理,需要指导。”
诸暨市人民法院大厅电脑“滴滴”声起,在“法官指导QQ群”里开始了这段对话。求助的是婚姻调解委员会的小潘,值班的是法官杨敏儿。
很快,QQ视频打开了。镜头里,小潘指着一名中年男子说,这是张某,和妻子何某前年协议离婚,约定张某补偿何某5万元,但付了2万元之后,张某却“耍赖”了……
对着摄像头,“法律活字典”杨敏儿把道理掰开揉碎了向张某讲解。几小时过去了,张某的口气终于变软了,问题圆满解决。
法官变身网友、远程视频指导只是“枫桥经验”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在枫桥,现代科技手段、先进管理方法成为预防矛盾、解决纠纷的利器:
推出综治工作“网格化”管理,通过村两委会干部联系若干村民代表,村民代表联系若干农户,群众由工作对象变成了工作主体;构建社会服务平台,将综治、调解、计生、劳保等职能集中在同一个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平安新机制,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实施“智慧安居”工程,通过实施视频监控工程、村居安防工程和治安联防工程等建设,打造“传统+科技”的特色防控体系。枫桥几乎所有商铺都安装了电子监控,1000多个点全部安装上电子防盗网……
“有了这些立体防控网络,枫桥老百姓就能安心创业、放心发展、舒心生活。”陈勇说。
建立硬制度,有效监督,群众更满意
“社会和谐稳定的重点在基层。群众满意才能实现社会稳定。”多少年来,枫桥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近些年,有些农村干部作风不过硬成为影响稳定的诱因:存在着村民自治重选举、轻监督,村务监督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为从根上解决这一问题,枫桥在全镇各村都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由村民代表会议民主选举产生,对村务活动进行全程监督。村里的财务支出不仅要村支书、村主任签字,还要“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签字才能入账。而且财务账单还要定期向村民张榜公布。村务监督委员会每半年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一次工作,每年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对其成员进行信任度测评,信任票率未达到50%的,责令辞职。
诸暨市政协主席姚汉松介绍,只有在村级自治组织构架中建立健全权责明晰的监督组织,才能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此举实际上是,变“为民做主”为“由民做主”。
枫源村的见闻,印证了姚汉松的见解。这是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庄,走进村庄,水泥路整洁,连排别墅掩映在绿树红花中。村中心公园里,老人拉家常,小孩玩耍,一派安静恬然。
村支书宣均江边带记者参观村容村貌边介绍:现在建设美丽乡村,整治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村干部有没有借机搞腐败?规范招标没有?质量监控到位吗?集体的钱花到哪里去了?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矛盾。有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群众气顺了,各项工作就好做了。“这几年的年底投票,群众对村干部好评都达99%。”宣均江自豪地说。
提升软文化,浸润心灵,社会更和谐
“要保持社会和谐,最有效的办法是未雨绸缪,铲除滋生矛盾的土壤。不要等矛盾发生再去调解。”枫桥镇党委、政府一直这样定位。
怎样才能铲除滋生矛盾的土壤?枫桥的经验是用文化浸润人的心田。
枫桥镇不少白墙上,画着“悬梁刺股”、“扇枕温衾”等宣扬刻苦、尽孝等传统美德的图画;在杜黄新村,“小河清清,保护美丽”,“鲜花摇曳,足下留情”等小标语几步一见。
宣均江领着记者参观了枫源村村民集资建的三座石亭:开源亭,思源亭,聚源亭。“好听吧?这名字可是大伙儿民主决议的,要三思而行,饮水思源。”
“这体现了我们的乡风文明,文明才有凝聚力。”宣均江列举本村的“文明”实例:一户村民家突遭不幸,两夫妻几乎同时生了脑瘤。没等村里号召,大家你五百我一千,没几天就自发捐款七八万元……
在枫桥,几乎所有的行政村都建有文化礼堂:多媒体活动室、青少年活动中心、消费维权中心、图书室、报刊阅览室一应俱全。礼堂里天天都有群众自己的文艺演出,打腰鼓、大合唱、演排舞……
“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多看名角,少些口角。良好的文化环境能提升人的品质。”出生于枫桥的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深有体会。
确实,在枫桥,文明的和风滋养着所有人的心田。这些年,在枫桥打工的外来人员很多,仅新择湖村就住了300多人。外来工在枫桥享受着和本地人一样的待遇:免费用水,同校读书……“本地人外地人都是自己人!”这是枫桥人的理念。
贵州人骆义德已经在枫桥做工11年,他把家人甚至亲家都带到枫桥定居了。“这里人好,社会风气好!”骆义德说。
相关评论:
“枫桥经验”历久弥新
多年来,这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多年来,这里矛盾纠纷先到法院诉前化解,法庭案件调解率达75%以上;多年来,这里年底一投票,群众对村干部好评达99%。全国政法战线老典型“枫桥经验”,历经半世纪岁月风霜,依然生机勃勃。
50年前,浙江诸暨枫桥镇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这一化解矛盾的重要经验,毛泽东主席批示各地学习推广。50年来,浙江历届党委、政府都积极学习推广“枫桥经验”。2003年11月,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0周年大会上提出,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政治意识,充分珍惜“枫桥经验”,大力推广“枫桥经验”,不断创新“枫桥经验”,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省里每年都召开深化“枫桥经验”会议,坚持每年集中力量突破一、两个重点难点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枫桥没有照搬老经验,而是坚持依靠群众进行源头治理的好传统,一方面推出“网格化”管理等立体防控措施;另一方面村村设立“村监会”,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同时,创新手段,赋予“枫桥经验”新内涵,在“注重未雨绸缪,防矛盾于未然”方面卓有建树。这些年,枫桥坚持用文化浸润人们心田。枫桥每个村的大街小巷,都有“文化墙”,每个村都建有文化礼堂,天天都有群众自己的文艺演出。良好的文化环境铲除了滋生矛盾的土壤。
而今,“立足基层组织,整合力量资源,就地化解矛盾,保障民生民安”的新经验,“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问题联治、事件联处、平安联创”的新机制,不但在浙江推广,还走向全国。“枫桥经验”与时俱进,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