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效果图:进门的车道,改成两车道更方便、快捷。
标题:话说学校大门的守卫
3.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的发生,再次告诫我们要守卫好学校的大门。学校大门的守卫,既是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防,防得牢么?守,守得住不?这个问题,一直以来为大家所关注。
学校大门的管理规章制度及门卫的岗位职责,这个都没有问题。学校的大门,一般来讲人流量、车流量较大,特别是上学、放学期间的高峰时段尤其突出。不力、不严的根本原因,既有门卫值守人员的“惰性”,也有被管理人员的不配合,更有大门物防、技防不到位的情况等。我们说某一个时段全力以赴对门卫工作实施从严管理,我相信每一所学校都能做到。问题的关键是一年有2个学期,能持之以恒么?
目前学校大门守卫的现状,以南昌地区的高校为例。普遍存在的问题,人员随意出入校大门。昌大的新校区,车辆进校需要领起“出门卡”。领了“出门卡”,就安全了?昌大、师大的老校区,车辆出入需要领取“IC”卡,因为实施了智能化的车辆管理。所谓的智能化,也就是记录了该车的车牌号及出入大门的准确时间。不论领什么卡,车辆都可以进入校园。车上坐什么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坏人”又怎样甄别?
门卫不可能对每一个人都熟悉,假如碰到“不按规定”办事的人,纠纷时有发生。再来看学校大门的结构,师大老校区的南大门、东大门都是敞开式的,新校区也是如此。师大是这样,其它的高校也是这样。这样的大门结构,“看好门”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有人会说,这那有“守不住”的道理?这分明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当然,也有“守”住的时候。例如,2003年“非典”期间、某国际事件发生为防校外人员冲击学校时,学校从全校各部门抽调人员参与门卫的值班守卫。这期间的校大门,不但守住了,也守牢了。但这仅仅是某个特别的时间段,而且是动用了全校的力量。
那怎样看好学校的大门呢?
车辆、人员有序出入,外来人员出入“登记”,严格控制“闲散人员”进入校园,这是守好大门最基本的要求。
敞开式的大门,主要是靠人来管理。人管人,是最不好管、也最不服管的。只有把敞开式的大门改造成相对封闭式的大门,采用人防、物防、技防相接合的管理模式,才能较好的完成守卫任务。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探讨一下校大门的改造问题。
一、车辆的有序出入。车辆进入校门分两车道,一条车道是专门用于本校教职工、校车及已办理登记的其它车辆的快速通道;另一车道专门用于外来车辆使用,因为这类车辆是要从严登记管理的。所有出校门的车辆,使用一个车道通行。也就是说,校门要分设三个车道,在进校与出校的车道之间设置值班岗亭。
因此,一是要对出入校门的车道进行改造,符合以上的设计要求。对出入车辆采用智能化的车辆管理模式,这套管理系统市场上的设备已经比较成熟。
登记的车辆是否准许出入校门,按门卫的管理规章制度执行。
二、人员的有序出入。人员的出入通道与车道,采用隔离的方法分离开来,实行车道与人行道有效隔离。这既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更是出于有效管理的措施。人行横道上,设置智能化的隔离装置。校内人员凭IC卡感应快速通行,阻挡校外人员随意出入校园。
人行道上设置多少隔离装置,要充分考虑人员的流量。因为隔离虽然是为了从严管理,但也要做到“以人为本”的快速通行,不能为隔离而隔离。
三、外来人员出入“登记”。被隔离不能进入校园的,那只有主动登记了。这里所说的外来人员,指那些进入校园有正当理由的。凭有效证件登记后,才能出入校园。
四、从严控制“闲散人员”进入校园。“闲散人员”,最好定义,也最难定义,主要是指那此没有正当职业的、游手好闲的人员。对于这类人员,无论其有什么借口,物防将其隔离在校大门之外。
基于以上四点,对校门的车道进行改造、增加物防设施,是“守”住校门的保障;增加技防设备,对“登记”的车辆、人员采集高清影像,是“看”好校门的目的;加强对门卫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是“守”好门的关键。
我们对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提出了“防、守、协、查、搜”的五字工作法,对校卫队的守卫工作提出了“守,要守得住”的要求。门卫的守卫工作关键在于培训、教育和管理,这就要求门卫的管理人员对门卫的守卫工作要多一些担当、尽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