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社交娱乐于一身的微信“抢红包”,经由不断“创新”,已滑向一种新型“网瘾”和网络犯罪,稍有不慎即会造成财产损失。市民需要警惕微信红包的“变体”,千万不要因贪图小便宜被骗,甚或参与赌博活动。本期平安课堂挑选几起案例进行讲解分析,以期达到让读者看穿违法行为及避免经济损失的作用。
事件回放▶▶▶
近日,福建省泉州市一些微信群内发起了所谓的“众筹”活动,每人发给群主固定金额的红包,就有机会抽到iPhone6。群主多为手机营销商,作为奖品的手机也是真有其货。当红包累积到一定人数后,群主则宣布开奖。开奖过程是由群主发出红包一个,系统显示手气最佳者可免费得到全新iPhone6一台。中奖者需发出规定金额红包一个作为安慰奖,以安抚其他未中奖者。群主解释,这个活动是众筹娱乐,参与与否纯属自愿。参与者大多也表示愿赌服输。
无独有偶,类似的活动泉州还有不少。比如某商家发起了每人付158元微信红包,众筹500人,就有机会抽汽车的活动。这个活动类似于抽取iPhone6的活动,都是商家的一种营销和牟利手段。参与人群仅限指定几个俱乐部的成员。只要成员先交158元报名费即可以进入1个“抢红包中汽车”群参与活动。活动开始时,由群主发送红包。手气最佳的人,便可以获得一辆汽车。商家会将赚取差价的一部分购买礼品返还给未中奖者。
事件分析▶▶▶
在这类活动中,表面上群主只起到“公证人”的作用,与群成员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了那么多事,群主总要拿点“回扣”,这些回扣就体现在收取的红包和手机的差价内。
拿手机为例,我们可以算一笔账:众筹50元,每人发88元红包,群主便收到了4400元,而拿出来给群成员抽奖的16G港版iPhone6,市场价格约为4200元,在众筹过程中,群主便赚取了200元的差价。聪明的群主就是靠这样的方法增加手机的销量,并以此牟利。不少手机卖家都使用这样新式的营销手法,既能娱乐大家,又能增加自己手机的销量,还能借此推销自己的手机店,一举多得。
至于抽汽车的活动,汽车本身并不是好车,价格约5万元,而商家众筹到的基金为79000元,中间的差价将近3万元。商家可以拿这3万元中的部分金额给没有中奖的参与者发红包,并购买礼品。这样一来,不仅拿到安慰奖的参与者“无话可说”,商家还能从中牟利。业内人士分析说,虽然500人中选一人,相当于中彩票,但是商家采取返还礼品的形式,让参与者觉得自己即使没中奖,也不亏,这是商家的高明之处。
民警分析▶▶▶
这类“众筹”性质的抽奖活动,严格意义上讲是打了违法的擦边球。一方面,它的规则在微信群里较为透明,参与者大都自觉自愿表示愿意遵守游戏规则,愿赌服输;另一方面,随机的抽选方式实际等同于购买彩票,而经营者举办抽奖活动,都应该获得工商部门的批准,奖品金额也应有一定的限制。将抽奖变为众筹,是钻法律空子的行为。有一种说法认为,通过微信红包抽取手机、汽车等高额奖品的行为,可能已经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三条规定,经营者在从事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时,最高奖的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第二十六条规定,当经营者抽奖活动最高奖金额超过5000元时,监督检查部门应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无论法律如何界定微信红包众筹抽奖活动,对于参与抽奖的活动者而言,所面临的风险大致有如下几种:
首先,不管奖品是什么种类的商品,不中奖的比例是很高的。用来购买抽奖资格的众筹费用,商家并不退还,而是转化为自身的购买力去购买作为奖品的商品。除中奖者以外,其他参与者必然会损失这部分钱财。
其次,这类众筹活动提供的奖品,质量大多得不到生产者或销售者提供的保障。如果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想要投诉也找不到对象,只能吃哑巴亏。
第三,由于微信群的组织者具有匿名性的特征,这类众筹抽奖的活动形式,极有可能被犯罪分子所利用,以不存在的奖品作为诱饵骗取抽奖者的红包,继而造成抽奖者受到经济损失。
众筹抽奖活动虽然属于营销活动范畴,但其具有的模糊性、匿名性仍旧决定了它的风险。因此,市民一定要事先评估风险且谨慎参与,最好不参与非国家认证的抽奖活动。
案件回放1▶▶▶
近日,杭州市民陈女士被微信里的陌生好友拉进了一个微信群。想要退群必须给红包,不然则无法退群。不能退群也就算了,群主不断地刷垃圾信息,导致陈女士64G的iPhone手机差点被刷成死机。无奈之下,陈女士只能报警。杭州警方表示,之前从未接到过类似的报案,一定会全力核查。
案件分析▶▶▶
陈女士尽管有不谨慎之处,但“退群给红包”这种抢劫方式也的确是一种新兴事物。犯罪分子所利用的除了受害者的掉以轻心,还有手机本身所固有的技术漏洞。
警方提醒▶▶▶
首先,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发来的添加好友请求。如果手机已经中招,可以尝试几种方法退出微信群:1.升级iOS 8.4版本;2.用网页版、Windows版或安卓、WinPhone版等方式登录微信,进行退群操作;3.举报恶意个人账号。
案件回放2▶▶▶
市民张先生在“朋友圈”中收到“红包”,跳出对话框“88.80元红包给您,新年红包领取,点击输入密码”。“收红包还要输密码?”张先生犹豫了一下,但最终还是输了密码,并根据“请发给三位朋友”的要求,转发了三位朋友。但是张先生等来的并不是红包消息,而是一条“你付款88.80元”的信息,他这才恍然大悟,自己遭遇了骗子,钱也莫名划走。
案件分析▶▶▶
据了解,在这个骗局中,骗子利用文字游戏对“AA收款”功能进行了伪装。他们在收款留言处填写了“送钱”的字样后,广泛向群聊中发送。红色的“AA收款”标志和伪装成送钱理由的收款留言,乍一看和红包信息颇有几分相似。
尽管“AA红包”看起来像一个红包,但是想要骗到钱,还需要用户的密码“配合”。很多用户上当是因为并没有注意到正在输入的是“支付密码”。此外,“AA收款”付款前,微信会弹出确认按钮,并以“AA+付款金额+用户名”的格式将付款信息提示用户,骗子会将昵称改为类似“您,新年红包点击领取”的字样,这样在弹出确认信息时,支付按钮就会显示成类似“AA8.88元给您,新年红包点击领取”的样子,极具迷惑性。
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因为有不少手机户并不熟悉红包功能,点击“红包”后,本该出现收到红包的页面却成为了需要输入密码的页面,用户不知详情,输入支付密码后,钱就被骗走了。
警方提醒▶▶▶
收任何红包都不需输入密码,凡需输密码的“红包”都是骗局。
用户使用微信时最好用手机绑定账号。绑定后,任何第三方即使有用户的密码,都无法登录用户的微信号。用户若发现微信密码被盗或手机丢失,可登录腾讯或微信官网,冻结微信号或QQ号。
不要轻易通过搜索引擎下载安装所谓的“抢红包”软件,谨防钓鱼欺诈链接的软件。由于微信支付与中国人民保险达成协议,用户如因使用微信支付造成资金被盗等损失,将可获得中国人保的全赔保障。因此,用户可向微信支付索赔。
目前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工具都具有AA收款和发红包功能。用户在抢红包时候一定要看清是AA收款还是真正的红包。当今社会支付方式日益繁复,学习使用它们是生活必备技能。
最重要的是切记“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警惕意外之财背后的陷阱,骗子才无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