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1007—1072)是北宋中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积极推行古文运动,是宋代学术思想上首开风气的重要人物;其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均有建树,且工诗词,著述颇丰,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散文方面的杰出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然而,或许是研究者的疏忽,亦或是研究资料的缺乏,呈现于今人面前的欧阳修似乎仅仅是一位散文大家、文学巨匠,而其刚正敢谏、执意不悔的君子人品和宽容大度、不贪他功的为官之德却往往被忽略。这实在是一件憾事。我以为,欧阳修是一位集文才人品官德于一身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不信,让我们穿越时间隧道,回到九百多年前的北宋中叶,去探寻欧阳修为官人生中熠熠生辉的人品与官德。
欧阳修历经宦海沉浮四十年之久。期间,关切国事、同情民苦、主张正义,为达此目的,不畏权贵、见义勇为、直言敢谏,虽屡遭丢官罢职之厄运亦执意不悔。
景祐三年(1037年),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大行任人唯亲之举,许多朝廷及地方官员均出自其门下。时任吏部员外郎的范仲淹上书仁宗皇帝,建议任用提拔官员应按序进行,不能全由宰相说了算,为此招致吕不满;随后,范又向仁宗进言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终有王莽之乱”,提醒皇帝对坏政的吕夷简之流早加明辨防范,更激怒了吕夷简。吕遂以范越职言事,离间君臣之罪名,奏请将其降职贬斥。身为谏官的高若讷因害怕得罪吕夷简丢掉官位,非但不站出来说公道话,反而附吕诋范。年轻气盛的欧阳修对高若讷的作为极为不满,遂修《与高司谏书》,痛斥高趋炎附势不敢主持正义的卑劣行为,称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结果,在仕途(时任馆阁校勘)上正值大展抱负之际的欧阳修却因仗义执言遭贬至夷陵任县令。
北宋中叶,全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各种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兵变事件时常发生,北宋统治呈岌岌可危之势。为了提振国力,改变积贫积弱、危机四伏的局面,宋仁宗重新起用力主变革的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于庆历三年(1043年)推行了以整吏治、厚农桑、减徭赋为主要内容的“庆历新政”。是年,欧阳修亦奉召回京,出任谏官,参与推行“新政”。由于“新政”触动了贵族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不可避免地遭到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实施一年即宣告失败,而范仲淹等推行“新政”之人,亦被指斥为因私利而勾结一起的“朋党”。此时的欧阳修虽历经多年磨难,但正直敢言的品性却丝毫未改。面对保守势力的诬蔑,他愤然以“朋党论”上奏朝廷,坦陈“朋党”有正邪之分,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并列举各个朝代兴亡事例,阐明治理国家必须“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劝谏统治者应该任贤退恶。然而,在群小的合攻之下,范仲淹等人终被相继罢黜。当此危急之时,欧阳修再次上书,指出:“今四人(范仲淹、杜衍、韩琦、富弼)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夫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欧阳修如此仗义直言,既是其谏官职责之使然,更是其满腔正气之所驱,也必然招致反对派的忌恨,终于被诬陷构罪,于庆历五年(1045年)被贬滁州。欧阳修虽处逆境,但忧国之心不泯,刚正之性愈坚。他在其后所写的《读李翱文》中指责那些“先荣而饱”之人不知为天下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而能忧天下之人“又皆远贱”。一腔忧愤之情,着实令时人感叹让今人共鸣。
欧阳修是不幸的。因为,在官场中刚正敢谏之人都是要吃苦头的,不论是前朝还是后世,概莫能免。欧阳修自23岁入仕,至63岁获准告老退休,为官四十载。期间,几上几下,被贬外放的时间竟超过二十年;而他的每一次被贬,几乎总是与仗义执言紧密相关。尽管如此,他那种“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又是幸运的。其天资刚劲、见义勇为的耿直性格,深受皇帝赞赏。宋仁宗曾对侍臣说:“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宋英宗亦当面赞其“性直,不避众怨”。正因如此,欧阳修虽屡遭诬陷和贬斥,也往往能在贬官不久又得到起用,并被委以重任,参与《新唐书》编纂工作;更有甚者,朝廷曾虚相位以待之。
与欧阳修满腔正气、风节凛然的高贵人品交相辉映的是其宽容大度、不贪他功的为官之德。欧阳修为官一生,虽屡屡受陷遭贬,吃尽放逐流离之苦,然正气自若,胸襟坦荡;一旦重居高位,既不借机整人,亦不凭势争功,不仅受时人所称道,更可作今人之楷模。
庆历五年,欧阳修遭朝臣钱明逸等人诬陷构罪,被贬滁州,当其奉召还京与钱明逸同朝为官时,却能不计前嫌,以宽容之心与钱和谐相处,同理朝政。后来,钱明逸因事罢官被逐秦州,待复召回京时,正值欧阳修在中书省任职。欧阳修不记钱诬陷之私仇,秉公量其才奏请复用为翰林学士,令钱明逸感动万分。治平四年(1067年),御史蒋之奇等人对欧阳修无端诽谤,致欧阳修被迫自请知青州。恰巧蒋之奇兄长蒋之仪时任临淄县令,归欧阳修管辖。有当朝权贵不喜蒋之仪为人,对其多有怨恨,遂委托欧阳修寻找理由,伺机整蒋。欧阳修通过多方考察,认为蒋在其任上并无过错,于是非但不从权贵所托,反而上奏对蒋尽力保全。
欧阳修对待害己之人不记私怨、宽容相待之胸襟令人敬佩,而其与同僚相处共事不争名贪功的美名,更被传为佳话。南宋张邦基在其所撰《墨庄漫录》书中,记载了一段轶事,从中可窥见欧阳修官德之一斑。至和元年(1054年),欧阳修奉召回京,任翰林学士,与史馆修撰宋祁等人同修《新唐书》。欧主修纪、志部分,宋主修列传部分。后朝廷考虑一书出于两人之手,体例不统一,遂命欧阳修详看列传,进行删改,由其最后审定,变两体为一体。欧阳修则以各人见解多有不同,不可以己之见取代他人之见为由,对宋祁所撰部分并无修改。按修史惯例,史成后,只书参与者中官位高者一人姓名,因欧阳修官位高于宋祁,依例应书其名。然欧阳修认为,宋祁撰修列传辛劳有功,岂能掩其功而夺之,故坚持纪、志部分书己名,列传部分书宋祁名,一反自古以来文人不相让而好相陵之陋习,成为一段前所未闻的文坛佳话。
从历史回到现实,时间穿越了九百多年风雨烟尘,斗转星移,人世间早已物是人非。欧阳修与我们虽然相隔遥远,然而,我却分明感到,他仿佛与我们近在咫尺。
欧阳修去了,但愿先生没有将为官者应具备的人品与官德一并带去。
欧阳修去了,先生却在自己身后留下了两座丰碑,一座永存于文学史中,一座矗立在我辈心里。(赵家财)